安康新聞網訊(通訊員 楊波)“余老師來家里幫我孫女輔導語文作業(yè)來啦!教英語的張老師也來啦!”童小慧的爺爺奶奶很是驚喜。
這個暑假對于漢陰縣城關一小五年級的留守兒童小慧來說很關鍵,她要補習上學期落下的語文和英語課程。小慧兩歲的時候,因為燈泡瓦斯爆炸傷了一只眼睛,家庭經濟條件差,加上對醫(yī)學的無知,孩子的一只眼睛已完全失明,成為一家人永遠的遺憾。小慧憑借著一只眼睛在學校上學,學校和老師對她自然就多了一份牽掛,更是時時處處都在以一名優(yōu)秀學生的標準要求她。
漢陰的中小學老師們除了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家庭作業(yè)外,還指導家長加強學生的行為習慣、文明禮儀與安全教育,督催學生完成好德育實踐作業(yè)……連續(xù)幾個寒暑假,老師們一刻也沒閑著,紛紛走村入戶,幫助自己聯(lián)系的貧困家庭孩子。
對于貧困家庭的子女來說,教育是他們改變人生路徑的重要途徑。為強化對特殊群體人員關愛,漢陰縣下發(fā)《教育系統(tǒng)教師結對幫扶貧困學生活動通知》,要求1名教職工與1名或多名貧困學生建立結對幫扶關系,積極開展“理想扶志教育、學習幫扶扶智、生活幫扶扶困”三項幫扶機制,確保幫扶覆蓋到每一名貧困學生及每一個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
“漢陰通過落實‘一戶一卡’,實施‘一生一策’,做實‘一教一幫’的‘三個一’來助力教育脫貧。2017年全縣學前三年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7.26%,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保持在1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9.49%,真正實現(xiàn)了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漢陰縣縣長劉飛霞說。
在漢陰,“一個都不能少”的基礎教育斬斷了貧困代際傳遞之根, 而職業(yè)教育則迅速幫助貧困家庭拔去了“窮根”。
“以前家里窮,沒念過書,沒辦法學到技術,想賺錢也只能干著急。多虧職教中心組織的各種培訓,讓我學到了技術,還認識了一些專家。專家講的羊肚菌種植適合我,成本低,見效快,收入高,我打算下來再跟專家請教,回去了就種上。我要是早點有機會上職教中心的培訓班,估計現(xiàn)在已經脫貧了。”平梁鎮(zhèn)義和村的脫貧先鋒李昌盛欣喜地告訴筆者。
家住漢陰雙河口鎮(zhèn)三同村村民金達周談起“1+1”培訓學校喜不自禁地說:“多虧了培訓,讓我知道牛不能等到生病之后才治,要按照生長定期做防疫;還有牛圈要按照科學的標準來建,這樣才能讓牛少生病。專家們還把聯(lián)系方式也給我們了,這樣以后有問題就有專業(yè)技術顧問幫忙了。”
讓每個貧困戶找到一條致富門路、每個適齡勞動力掌握一項增收技術。為此,漢陰縣職教中心邀請了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專家講師,集中開展了電子商務、烹飪、餐飲服務、果樹病蟲害防治等技能培訓。全縣共實施“2+5”技能培訓5400余人次。自2017年開展“1+1” 培訓以來,共在漢陰10個鄉(xiāng)鎮(zhèn)開展培訓67期,培訓貧困勞動力4035人。截至目前,全縣9200余名農村勞力轉移到各類產業(yè),真正實現(xiàn)了家門口的就業(yè)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