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西鄉(xiāng)李家村遺址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
七十年代秦始皇陵兵馬俑及銅車馬發(fā)掘現(xiàn)場
60年前,在全國文物考古工作剛剛起步時期,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所)應運而生,承擔起全省文物考古工作的重任。從此,在20萬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誕生了一個個考古傳奇:遠古人類、史前遺址、帝王陵墓、古代都城,孕育了半坡、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等一批蜚聲中外的大型遺址博物館。而在這些傳奇的背后,始終活躍著一批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堅持不懈,以重現(xiàn)人類歷史的輝煌為己任,觸動歷史脈搏的考古工作者。
170多處重要遺址 3支考古隊“摸家底”
1958年9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陜西分院考古研究所)成立,附設在西北大學歷史系,成為最早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之一,由此,開創(chuàng)了陜西考古的新紀元。
“西北大學考古學科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淵源已久,可以說是一母同胞,同氣連枝,具有天然的親密關系!蔽鞅贝髮W文化遺產學院院長段清波說,陜西文化教育和文物考古事業(yè)的先行者武伯綸先生曾任西北大學副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正是在他的倡議之下,西北大學于1953年成立了考古專業(yè)。1958年,武伯綸先生又擔任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前身——中國科學院陜西分院考古研究所的首任所長。而考古研究所,恰恰是在時任西北大學副校長兼歷史系主任郭繩武先生的牽頭、在歷史系業(yè)務秘書文暖根和考古教研室主任劉士莪兩位先生的具體經辦下得以成立,最早的辦公地址就設在西北大學歷史系。
“李詩桂、廖彩梁、劉昭豪和吳梓林等四人,是西北大學歷史系55級首屆考古班在讀的學生,本應于1959年上半年畢業(yè),但為了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籌建的需要就提前畢業(yè),成了業(yè)務骨干。隨后,中科院陜西分院先后又分來了劉世貞、李志明、汪登峰、鄭洪春、任濬等五名青年,成了研究所的首批技術人員!睋(jù)著名考古學家、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學理回憶,1958年12月,主持全面工作的副所長王家廣得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尹達到西安開會,便親自去人民大廈拜會。在商討陜西考古研究所的發(fā)展問題上,他懇求中央考古所給予支援。兩人相談甚歡,尹達便將中科院考古所西安研究室部分房屋借給陜西考古所辦公和住宿,同時還把中科院考古所調撥的原西北文物清理隊的張正齡、唐金裕、郝樹屏等28人全部調撥給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王家廣的爭娶尹達的支持下,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解決了辦公、住宿和業(yè)務人員。1959年1月,便由西北大學搬遷到了西安市南郊雁塔路9號。
為摸清全省的古遺址、古墓葬的底子,1959年初,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組建了“渭水隊”“涇水隊”“漢水隊”3支考古調查發(fā)掘隊,深入到關中和陜南各縣進行考古調查摸底。這次調查發(fā)現(xiàn)了西鄉(xiāng)李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銅川黃堡耀州窯遺址、秦都咸陽遺址、秦都雍城遺址、周原岐邑遺址等170多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墓葬……
一干30多年 揭開先秦古都雍城的神秘面紗
1985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考古系的田亞岐被分配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隊,開始了他的考古生涯。為揭開先秦古都雍城的神秘面紗,田亞岐在秦雍城遺址考古隊一線整整干了30多年。
雍城考古隊位于鳳翔縣城以南2公里處的雍水河北岸,北鄰豆腐村,南毗八旗屯村。田亞岐是雍城考古隊的第七任隊長。雖為隊,但經常只有一二人駐守,往往是隊長隊員集于一身。那時,秦公一號大墓揭槨時的風光不再,大墓遺址荒草凄凄,大墓出土珍貴的槨木經風吹日蝕受損嚴重。田亞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走于盛市、縣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之間呼吁。在各級文物管理部門的支持下,2000年8月,南指揮村村民集資建起了全國第一家農民博物館,使秦公一號大墓的墓壙和出土文物得到了有效保護。
2016年2月,人們還沉浸在春節(jié)的幸福之中,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發(fā)掘領隊田亞岐便已開始籌劃雍山血池祭祀遺址發(fā)掘工作……付出總有回報,經過了2016年~2017年的兩年發(fā)掘工作,發(fā)掘祭祀壇場1處、建筑基址1處、祭祀坑238座,出土玉器、車馬器、磚瓦建筑材料等各類遺物2400余件(組),確認了血池遺址作為在雍城首次發(fā)現(xiàn)的與古文獻記載吻合、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性質明確、持續(xù)時間最長,且功能結構趨于完整的國家大型祭祀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祭祀制度、深化秦漢禮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018年10月22日,從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傳來喜訊,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考古學會組織評選的2016年~2017年度“田野考古獎”揭曉,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考古發(fā)掘項目榮獲一等獎。
一把手鏟連接古今。和田亞岐一樣,60年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風餐露宿、披星戴月,他們的足跡踏遍了三秦大地,調查、發(fā)掘了數(shù)以千計的古遺址,數(shù)以萬計的古墓葬,積累了數(shù)以幾十萬計的各類文物,從潼關到隴原,從塞北沙漠到漢水盆地,陜西考古一路高歌,一個個大發(fā)現(xiàn),破土而出,舉世矚目。
“請進來+走出去” 陜西考古走向世界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一直秉持“請進來、走出去”的交流合作原則,先后與全球20多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與國內外同行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為陜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陜西起到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特別是近年來,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先后與越南、韓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相關機構聯(lián)合開展境外考古合作,通過參與對方的考古工作,打破了現(xiàn)代國家邊境對文化造成的割裂與隔閡,將中國文明起源嵌入世界發(fā)展的脈絡,譜寫了新時代文明交流與互鑒的華美樂章。
2017年5月,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首次在哈薩克斯坦開展考古調查、發(fā)掘。
2018年6月底至8月上旬,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所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對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鎮(zhèn)的紅河古城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考古人員首次對整個紅河古城遺址進行了比較精確的測繪,并在古城西側發(fā)掘了一個佛寺遺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起我院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西北大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中美田野考古學校(楊官寨)’,接納了哈佛、斯坦福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的90余位考古及藝術史專業(yè)學生,已經成為海外考古學專業(yè)學生了解中國考古動態(tài)及研究方法的重要平臺,也成為陜西考古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媒介,順應了中國考古國際化的需求,宣傳了中國優(yōu)秀古代文化重要載體。”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說,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有力地擴大了陜西考古的知名度,增加了國際考古話語權。
專著頗豐
陜西考古工作承擔重要使命
“歷經6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已從草創(chuàng)初期的區(qū)區(qū)幾人,簡單幾個科室,逐步發(fā)展成為擁有120名在編職工、136人合同制員工、18個內設部門、9個長期駐外考古工作站,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規(guī)模最大、實力雄厚的省級考古科研機構!睋(jù)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介紹,60年來,該院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學科門類日趨齊備。史前、商周、秦漢、隋唐,傳統(tǒng)斷代考古長足深入發(fā)展;文物保護持續(xù)加強,以動物、冶金為引領的科技考古迅速崛起,成績顯著;平臺建設不斷提升,先后在石峁、楊官寨、劉家洼、周原等考古工地建設現(xiàn)場工作平臺,使考古走上了正規(guī)化道路;公眾考古蓬勃開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出版了考古報告85部、專著109部, 10余部獲“陜西省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中國出版政府獎”“全國優(yōu)秀古籍圖書獎”等獎項。
“以陜西考古研究院為代表的陜西文物考古事業(yè)發(fā)展歷程,是國家改革開放40年輝煌發(fā)展成就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取得顯著成績。在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考古工作承擔著重要使命。”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說,目前,以陜西考古研究院發(fā)掘的有關重點遺址為基礎,建立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法門寺博物館、耀州窯遺址博物館、漢陽陵博物館、梁帶村芮國遺址博物館、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等,已經或逐漸成為陜西乃至中國的精美文化名片,同時也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并以不可替代的形象擔當著陜西旅游經濟發(fā)展的龍頭產品,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也為陜西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文化支撐。由此可見,陜西考古研究院幾代考古人60年的勤奮工作,砥礪奮進,不僅在文物保護和考古科研方向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更為陜西文化強省建設和社會經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記者 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