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李增安)近日,石泉縣中池鎮(zhèn)茶里村集體養(yǎng)殖的中蜂成功收獲200多斤優(yōu)質蜂蜜,幾個月的辛苦付出終于有了回報。成果雖小,卻是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由輸血到造血、從負到正的歷史性突破。
精心謀劃,構建發(fā)展一盤棋。發(fā)展集體經濟是脫貧攻堅的必然要求,也是脫貧攻堅的難事之一。鑒于前幾次的失敗,在發(fā)展項目時扶貧工作隊慎之又慎,綜合考慮后選定了技術成熟、周期短、見效快的養(yǎng)蜂產業(yè)。以第一年不虧損,提高全村農戶的養(yǎng)殖技術,第二年有收益,帶動更多農戶共同致富為目標。扶貧工作隊與縣內其他合作社合作經營,其他合作社負責蜂場日常管護和技術指導,工作隊負責監(jiān)管、產品銷售和后勤保障。
盡心落實,走好開局第一步。進入項目實施階段,又面臨脫貧攻堅普查,普查是今年脫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有絲毫閃失;養(yǎng)蜂又因為時間不等人,錯過就得等明年,同時以前的失敗教訓也容不得再有一次失敗。為了確保兩不誤、兩成功,全體隊員鉚著一股干勁,大家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白天忙著基地的事,協調土地、平整場地、訂購蜂架等,晚上加班忙脫貧資料、入戶宣講政策。近一個月的緊張忙碌終于迎來100多箱中蜂的平穩(wěn)落戶。
細心管理,全面消除風險關。由于蜜蜂到達時間正值高溫、缺蜜時節(jié),又是從外地高寒地帶到低海拔高溫地點,加之天敵牛蜂、胡蜂橫行,生存面臨考驗,最需要精心呵護,細心管理。合作社負責人和技術人員每天一大早就守候在蜂場,觀察蜜蜂的生存狀況,進行加減蜂脾、分并蜂箱、捕殺害蟲等,連續(xù)兩個多月的呵護使蜜蜂度過了危險期,開始適應當地環(huán)境,蜂群從100多箱增加到近150箱。
熱心服務,抓促發(fā)展惠民生。搞村集體經濟的目的就是積累公共財富,服務全村人民,建強黨支部,帶領更多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合作社的100箱蜂,折股給全村4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不含五保戶),收益的90%全部分配到戶,集體留存10%用于基地建設開支,收獲的蜂蜜在出售后將兌現到貧困戶手中,實現戶均增收200元。在第一個目標實現后,合作社也在探索使用新式蜂箱開展“懶人”養(yǎng)蜂法,如果技術成功,以后即使不會技術的農戶也能養(yǎng)蜂,這將帶動更多農戶增收致富,實現全村人均一箱蜂,戶均增收一千元的目標,叫響“石泉養(yǎng)蜂第一村”美名。